碑刻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文化载体,因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被称为“凝固的墨迹”。在北京城的钟楼,有一方石碑,它的两面镌刻了两篇不同时期的碑文,分别讲述着两段历史。 御制重建钟楼碑记 京兆通俗教育馆记 张儒刚 绘 碑阳 乾隆御笔 帝师书丹 ...
2021年,长清老城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埋藏在地下多年的一批遗存浮出水面。只是野蛮施工造成了部分碑刻残损和遗失。其中有一块龙头碑帽为《重修真相院碑记》,仅宽度就达100厘米,刻工细腻,只是没有发现碑体;有一通立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的《按院明文》,断为两节,不过总体完整;一通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重修土地祠》碑,也断为两节,字迹清晰;另有一通高达215厘米的残碑,为《长清县尹高公善政碑 ...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后历经多次重修,尤其是明万历中后期由上海知县刘一爌主持、当地士绅群体广泛参与的大规模扩建、修缮活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刘一爌到任上海知县,循例拜谒城隍庙后认为 ...
2024 年 10 月 14 日上午 11 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大和尚释妙江立碑,辜体创始人辜广生撰写的五台山北台《灵应寺碑记》正式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