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是一个汉语一级字,部首是疒,读作痢(lì),本义指病名,即“痢疾”。
痢. lì ㄌㄧˋ. 中医学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白~”、“赤白~”、“噤口~”等名。 〔~疾〕传染病。症状有大便频繁,腹痛,发热,粪便带脓、血和黏液等。 见“ 瘌 ”字“瘌痢”。
痢 ( lì ) 疾(英語: Dysentery )指的是导致带血的腹泻的肠胃炎, [1] [2] 具体说主要是肠(特别是大肠)发炎。 [3] 依传染性的致病生物体不同而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4] 也有其他更少数的病因。
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虚证。
〔痢〕字拼音是(lì),部首是疒部,总笔画是12画。 〔痢〕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利”,五行属火。 〔痢〕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疒( jí ),表示与疾病有关,利声。本义是病名。即“痢疾”。
「痢」基本解释 痢 lì ㄌㄧˋ 1. 中医学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白~”、“赤白~”、“噤口~”等名。 2. 〔~疾〕传染病。症状有大便频繁,腹痛,发热,粪便带脓、血和黏液等。 3. 见“瘌”字“瘌痢”。
主要表现为下痢时有发作,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作,发作时下痢脓血,腹痛,肛门坠胀,大便不爽;伴有腹胀,饮食减少,精神倦怠,喜欢躺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痢 患者有严重的腹泻及腹绞痛,解便频繁且稀薄,严重时便中带血。 容易因电解质和水分的大量流失,而导致严重的虚脱。
痢 lì ㄌㄧˋ 〈名〉 病名。一种由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所感染的肠道炎症。患者有强烈的腹泻及腹绞痛,解便频繁且稀薄,严重时便中有血,并伴随著电解质和水分的流失,而导致严重虚脱。
(痢)lì ㄌ一ˋ. 痢 lì(ㄌ一ˋ) ⒈ 中医学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噤口痢”等名。 ⒉ 〔痢疾〕传染病。症状有大便频繁,腹痛,发热,粪便带脓、血和黏液等。 ⒊ 见“瘌”字“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