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 奈勒(G.F.Knellor)1961年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教育、知识和存在问题》中表达了存在主义教育的最根本的观点——”它取消了三个传统看法: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的代理机构,其目的在于使文化遗产永存不朽;教育是永恒真理的传递渠道 ...
2020年5月6日 · 存在主义教育(Existentialist Education)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 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人的存在当作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 在对学生的看法上,存在主义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选择自由和 责任感。存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存在主义教育中,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这种观念对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孕育出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有其优势和劣势,它显然偏向于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 [1] ,然而,它对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独特见解,对于建立我国新型的 ...
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和美国教育家尼勒等人把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应用于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义者在教育领域中对现存的教育制度和各派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给以批评,认为已有的教育把个人太简单化、太客观化了,实施的是 ...
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有利于认识“自我”存在和发展“自我”的原则,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由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悲观主义色彩,过分强调个人的意识和学生的自由选择行为,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逐渐减弱。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一战后的德国。 二战期间传到法国,二战以后在许多国家流行。
它对理性的逆反表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为克服人的异化倡导人的主观性贯穿于存在主义哲学始终。 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没有提... 展开更多 存在主义是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危机哲学,反映了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发展的失衡及其对人的消极影响。
2024年10月21日 · 存在主义(英语: Existentialism ,德语: Existentialismus ),又可翻译为实存主义、我存主义,指的是研究生命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以“我”为中心去探索、追求、解决和改善其生命一切的一门哲学。